“叮——”手机的订单详情页跳转到“支付成功”页面策略操盘,一个小时后,一名体育教练将上门提供训练服务。
近期,“体育外卖”送课到家受到广泛关注。当前“体育外卖”发展情况如何?面对急速增长的需求,如何进一步优化流程,加强监管,保障学生家长的权益?“体育外卖”和学校体育教学如何和平共处?一起来看——
火爆:“体育外卖”需求大
“体育外卖”能火起来,源于家长们实实在在的需求。
“一开始是怕中考体育拖后腿。”学生家长王女士坦言,给孩子点“体育外卖”的初衷很直接,“中考体育分值提到80分,不能马虎”。此外,学校体育课的局限也让她下了决心:“孩子喜欢篮球,但是班级里学生多,老师有时候也顾不过来,只能自己找外援。”
除了应对中考、弥补学校课程短板,孩子的健康问题也是一些家长选择一对一教学的重要原因。“去年体检时,医生说孩子有轻微的脊柱侧弯,建议进行专项训练。”拿到报告单后,家长立刻通过网络找到了专业瑜伽教师宫正。“学校体育课一般不包含瑜伽课程,但其实它能有效帮助小朋友改善含胸驼背、脊柱侧弯等不良体态。”
“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灵活。”早在“体育外卖”兴起之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研究生王泓森便加入了这一业态。家长为降低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请他上门授课,“我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身体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个性化训练方案,为学生调整技术细节”。
据记者调查,根据训练内容不同,平台链接标价为每小时100—400元不等,虽然价格不低,但因为“方便”“授课质量高”“有效果”等原因,家长还是认为“很值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体卫艺科负责人舒继光认为:“‘体育外卖’的兴起并非偶然,一是中考体育分值权重提升,政策导向提高家庭对体育应试能力的重视程度;二是家长对子女体能提升及专项运动技能培养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三是学校体育受课时、师资及场地等客观条件制约,难以较好满足个性化训练需求。”
规范:新兴业态需加强管理策略操盘
上门教练的器材包。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以前没经验,被平台上找的教练坑惨了!”学生家长刘女士想起第一次点“体育外卖”的经历,至今还心有余悸。那时她仅仅听教练说以前是专业运动员就报了名,结果两节课下来,孩子就喊膝盖疼。“后来才知道,他连热身动作都教错了。”
“不是反对‘体育外卖’,而是怕它变成没资质、不安全、没效果的‘三无快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初中部校长何龙的话道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目前提供“体育外卖”服务的主体主要为个人教练和体育培训机构。针对家长如何精准选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于素梅给出了具体建议:“要详细了解教练‘专业强不强、经验多不多、学历有没有、口碑好不好’,规避盲目选择带来的教学风险。”
“开始训练前,我会主动向家长出示国家一级运动员证、教师资格证等资质,同时评估学生健康状况、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这是对我们双方的保护。”王泓森说。
除了家长主动甄别,外部监管也应加强。舒继光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将提供‘体育外卖’的机构或个人纳入非学科类培训白名单,引导家长选择正规服务机构。”
在此基础上,于素梅进一步强调政策先行的重要性:“相关部门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可上门的体育器材品类、安全条件、技术参数,以及训练场景的防护标准、突发事件责任划分与应急流程等,让整个行业有规可依。”
建议:更加注重引导学生
科学锻炼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一家青少年武术搏击俱乐部内,小学员们专注练习泰拳搏击。王勇 摄
“‘体育外卖’火爆,归根结底还是中考体育分数提升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焦虑。”舒继光说,“但考试的目的不是考住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加强日常锻炼,只要能认真完成学校体育课程,拿满分并不是问题。”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副校长、体育教师王文杰指出:“学校有标准场地,教师也经过严格选拔与培养,能够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身体素质设计教学内容,孩子们在校园里就能打下好底子。此外,我们的校本选修课已开设篮球、排球、武术、瑜伽等多项课程。”
同时,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内容也需更加丰富。“这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尤其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于素梅表示,当学校自身资源有限时,可联动体育部门,吸纳教练员、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他们既能带来专业的训练指导,也能以自身经历为例点燃孩子对运动的热爱。
于素梅说:“关键要让家长看到,学校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基础体能在校能练够,兴趣项目在校能学到,遇到问题有人能咨询。当家长真正相信学校的体育教育体系,自然就不会被焦虑推着走,‘体育外卖’才能回归补充本位。”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6日02版策略操盘,原标题《个性化体育上门培训服务兴起,受到部分家长青睐——“体育外卖”能否“喂”出健康体魄》
嘉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